参考来源:《清史稿》《清高宗实录》《庭训格言》等史料记载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清康熙五十六年的深冬,紫禁城内雪花纷飞。已经63岁的康熙皇帝端坐在养心殿内,面前摆着厚厚一沓奏折。
这位在位已经55年的帝王,面色红润如少年,双眼炯炯有神,丝毫不见同龄人的老态龙钟。
他提起朱笔,在奏折上龙飞凤舞地批阅着,手腕稳健有力,字迹工整清晰。
时间快进一百多年,乾隆四十九年的秋日,承德避暑山庄内传来一声枪响。
84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刚刚用火枪打中了一头梅花鹿,身边的侍从们纷纷叫好。这位古稀老人骑在马背上,腰杆挺直,眼神锐利,仿佛时光在他身上格外仁慈。
两个画面,相隔百年,却有着惊人的相似——两位皇帝都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。
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的古代,他们的高寿简直就是奇迹。
翻开厚重的史册,中国历史上共有349位皇帝,他们的平均寿命仅为41.75岁。能活过60岁的皇帝屈指可数,超过70岁的更是凤毛麟角。
康熙享年69岁,乾隆更是创下了89岁的惊人纪录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。
这两位帝王的长寿绝非偶然,他们都掌握着一套独特的养生密码。
更加神奇的是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都对某样东西保持着超乎寻常的节制,而这样东西,恰恰是让无数帝王沉沦其中、难以自拔的致命诱惑。
【一】帝王短命的千古魔咒
当皇帝,看起来风光无限,实际上却是个高危职业。
别看影视剧里演的皇帝都是威风八面,现实中的帝王生活远比普通人想象的要残酷得多。
从秦始皇开始算起,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大多都死得早。秦始皇嬴政,一统六国的千古一帝,49岁就在巡游路上暴毙;
汉武帝刘彻,开疆拓土、文治武功样样精通,也只活了70岁;
唐太宗李世民,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明君,52岁就撒手人寰;
宋太祖赵匡胤,黄袍加身的开国皇帝,50岁就神秘死去。
这些帝王要么死于战乱,要么死于疾病,要么死于过度操劳,还有不少死于各种"享乐过度"。
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,31岁就因为纵欲过度而死;天启皇帝朱由校,沉迷于木工活,结果累死了,年仅23岁;万历皇帝朱翊钧虽然在位48年,但也只活了58岁,而且后期身体极差,28年不上朝。
最要命的是,当皇帝这个职业还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于享乐。
想想看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,要什么有什么,想怎么玩就怎么玩,这种诱惑力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,简直就是致命的。
商纣王整日沉迷酒池肉林,最终自焚而死;隋炀帝杨广贪图享乐,三下江都最终被杀;唐玄宗李隆基前期是明君,后期沉迷声色犬马,结果爆发了安史之乱,差点亡国。
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,几乎成了帝王家族的"遗传病"。
【二】康熙的逆袭人生
就在这样一个充满魔咒的职业里,康熙皇帝却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。
这位爱新觉罗·玄烨,1654年出生,1722年去世,在位61年,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
康熙的童年可以说是相当悲催的。8岁时父亲顺治皇帝就死了,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。
更要命的是,朝中还有个权臣鳌拜专横跋扈,几乎把持了所有朝政。
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,可能早就被压垮了,但康熙却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坚韧和智慧。
14岁那年,康熙设计除掉了鳌拜,开始亲政。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他平定三藩之乱,收复台湾,北击沙俄,征讨噶尔丹,可以说是马不停蹄地在打仗。
按理说,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,应该把一个人累垮了,但康熙却越活越精神。
康熙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?从史料记载来看,这位皇帝从年轻时就异常注重养生。
他在《庭训格言》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养生心得,其中有句话特别有意思:"人之养身,饮食为要,故所用之水最切。"
别小看这句话,康熙对水的要求近乎苛刻。他平日里喝的水,必须是北京西山玉泉山的泉水,就连泡茶也不例外。
为了保证水质,宫里专门派人每天到玉泉山取水,风雨无阻。这在当时看来可能有些矫情,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,好水确实对健康大有裨益。
更有趣的是,康熙还有个特殊爱好——练字。他不是随便写写,而是把书法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。
康熙曾经总结过:"宽怀之有数行字。"意思是通过书写几行字,可以让心境平和,达到养生的效果。他经常写到深夜,有时候连案台上都结了露水,但依然兴致不减。
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体现了康熙对生活质量的高标准。他深知,要想治理好天下,首先得管理好自己的身体。
这种自律精神,正是他能够长寿的重要原因。
【三】乾隆的传奇一生
如果说康熙是个励精图治的工作狂,那么乾隆就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皇帝。
这位爱新觉罗·弘历,1711年出生,1799年去世,在位60年,当了3年太上皇,享年89岁。
乾隆对自己的长寿相当得意,简直到了炫耀的程度。
70岁生日时,他专门写了篇《古稀说》,还刻了个印章,自称"古稀天子";80岁时,又刻了个"八征耄念之宝",满世界显摆自己的高寿;到了85岁,这位老爷子还能骑马几十里路,在避暑山庄里带着重孙子射箭打猎,简直比年轻人还要精神。
乾隆的长寿秘诀,他自己总结成了16个字:"吐纳肺腑,活动筋骨,十常四勿,适时进补。"这套"养生四诀"听起来很玄乎,其实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。
"吐纳肺腑"说的是呼吸法。乾隆每天清晨6点起床,第一件事就是做深呼吸运动,通过吐故纳新来活血化瘀。
"活动筋骨"更不用说了,这位皇帝从小就练骑射,直到80多岁还在打猎,身体素质杠杠的。
最有意思的是"十常四勿"。"十常"指的是十个日常保健动作:齿常叩、津常咽、耳常弹、鼻常揉、睛常转、面常搓、足常摩、腹常运、肢常伸、肛常提。
这些动作看起来简单,但要天天坚持可不容易。
乾隆还有个特点,就是特别爱写诗。这位皇帝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,堪称史上最高产的诗人皇帝。
虽然质量参差不齐,但写诗这个爱好确实对他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。写诗需要静心思考,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调节方式。
在那个物质极度丰富、诱惑无处不在的皇宫里,康熙和乾隆都对某样东西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克制力。
这样东西在古代宫廷生活中随处可见,是文人雅士的最爱,也是帝王将相的日常消遣。
它能够带来片刻的快感和放松,能够帮助人们忘记烦恼和压力,在那个娱乐方式单调的时代,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挡它的诱惑。
历史上无数帝王都败在了它的手下。商纣王因为沉迷其中而失了江山,南唐后主李煜也是栽在了这上面,就连一代明君唐玄宗,晚年也是因为放纵于此而导致了安史之乱。
它就像一把双刃剑,适度享用或许无伤大雅,但一旦沉迷其中,就会成为致命的毒药。
更加神奇的是,康熙和乾隆不仅自己对此保持克制,还都在各自的著作中明确表达了对此的警惕态度。
康熙在《庭训格言》中多次提及相关内容,乾隆更是在自己的"四勿"中明确将其列为禁忌。
这样东西看似平常,却成了检验帝王品格的试金石。能够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保持理性,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,这需要何等的定力和智慧。
而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自制力,成就了两位皇帝的长寿传奇,也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名。
【四】酒杯里的帝王浮沉
这个让康熙和乾隆都敬而远之的"东西",就是酒。
在中国古代,酒可以说是社交生活的核心。无论是文人墨客的雅集,还是武将们的庆功宴,都离不开酒的助兴。
"酒逢知己千杯少"、"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"这样的千古名句,更是将酒文化推向了极致。
但对于手握重权的帝王来说,酒往往是一个危险的陷阱。历史上因为贪杯误国的皇帝简直数不胜数,他们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。
商纣王帝辛可以说是沉迷酒色的鼻祖。这位商朝末代君主在朝歌修建了著名的酒池肉林,池中灌满美酒,树上挂满烤肉,让男男女女在其中嬉戏。
史书记载,纣王经常在酒池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,喝得酩酊大醉后还要继续寻欢作乐。最终,这位曾经也算英武的君主在牧野之战中兵败身死,商朝也因此灭亡。
春秋时期的陈灵公更是把贪杯发挥到了极致。这位君主不仅自己整日豪饮,还经常和大臣们比酒量,看谁能喝得更多。
《左传》记载,陈灵公曾经和大臣孔宁、仪行父连续喝了三天三夜,最后醉得不省人事。这种荒唐行为最终激怒了朝臣,陈灵公被手下大将夏征舒一箭射死,死在了酒桌上。
更让人感慨的是南唐后主李煜。这位词人皇帝在文学上确有天赋,但在治国方面却是个十足的酒鬼。
李煜经常一醉就是几天,朝政全部撒手不管。
他的名句"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"固然传诵千古,但这愁恐怕很大程度上是酒精催生的。最终,南唐被宋朝灭掉,李煜本人也在汴京郁郁而终。
就连一些明君也有栽在酒上的。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,创造了开元盛世,但天宝年间开始沉迷酒色,整日在华清宫中与杨贵妃饮酒作乐。
史书记载,唐玄宗晚年几乎每天都要喝酒,而且酒量惊人,经常一喝就是通宵达旦。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损害了他的身体,更严重的是让他疏于朝政,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。
明朝也有不少皇帝死在酒上。正德皇帝朱厚照年纪轻轻就沉迷于酒色,经常在豹房中彻夜狂欢。
史料记载,朱厚照的酒量极大,能够连续喝几个小时不倒,但长期的酗酒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,31岁就死于酒精中毒。
天启皇帝朱由校虽然不像正德那样明目张胆地酗酒,但也经常借酒消愁,最终23岁就英年早逝。
【五】康熙的清醒选择
面对酒这个让无数帝王沉沦的诱惑,康熙皇帝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理性和克制。他不是完全不喝酒,而是把饮酒当作一种养生手段,严格控制量度。
史书记载,康熙确实"爱喝红葡萄酒",但这个"爱喝"需要打引号。
康熙喝酒完全是出于健康考虑,他认为适量的酒精可以活血化瘀,有益身体。但他从来不贪杯,每次最多也就浅尝几口,绝不会喝到醉醺醺的程度。
康熙有个习惯,就是在重要场合会象征性地饮酒。比如在康熙继位60周年时举办的"千叟宴"上,他敬了三杯酒。
第一杯敬给孝庄太皇太后,感谢她的悉心栽培;第二杯敬给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,感谢他们的支持;第三杯竟然敬给了他的敌人吴三桂、郑经、噶尔丹等人,说"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"。
这个故事很有意思,体现了康熙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境界。
但更值得注意的是,整场宴会下来,康熙虽然端起酒杯好几次,但每次都只是象征性地抿一口,并没有真正豪饮。在场的大臣们看在眼里,也都心照不宣地适可而止。
康熙明确表达了对酒的态度:"朕向来不喜饮酒,偶尔宴会需要,也不过浅尝而已。酒能乱性,古来帝王因酒误事者不胜枚举,朕岂能重蹈覆辙?"
这番话说得很直白,完全没有遮遮掩掩。
更有意思的是,康熙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宫廷饮酒规矩。宫中设宴,每人最多只能喝三杯,而且必须是小杯。
如果有人喝多了,立刻就会被带离现场。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,有效地防止了宫廷酗酒现象的发生。
康熙的这种态度并不是天生的,而是通过观察历史得出的结论。
他深知酒的危害,知道无数帝王都栽在了这上面,所以从一开始就对酒保持高度警惕。这种理性的态度,让他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,也为他的长寿奠定了基础。
【六】乾隆的滴酒不沾
相比康熙的适度饮酒,乾隆的态度更加绝决——基本上滴酒不沾。这在古代帝王中简直是个异类,要知道,那个时代的社交活动几乎都离不开酒。
历史学家张宏杰在研究乾隆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:乾隆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,但从来不以"酒"字入诗。这在酒文化浓厚的中国简直不可思议。
要知道,从李白到杜甫,从苏东坡到辛弃疾,哪个大诗人不是酒鬼?但乾隆就是这么特立独行。
乾隆在他的"四勿"中明确提到"饮勿醉"。
别小看这三个字,它体现的不仅仅是对饮酒的态度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乾隆认为,作为皇帝,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任何可能影响判断力的东西都要远离。
有个细节很能说明乾隆的态度。每年过春节,按照传统,皇帝都要喝屠苏酒,这是从汉朝就传下来的习俗,谁都不能免俗。
乾隆为了这个仪式,专门让工匠打造了一个精美的酒杯,这个杯子现在还保存在故宫里,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。
但即使面对这种传统仪式,乾隆也只是意思意思。据当时的宫廷记录,乾隆每次喝屠苏酒,都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,根本不会真的喝下去。这种做法在外人看来可能有些矫情,但乾隆坚持了几十年,从来没有破过例。
更有意思的是,乾隆还曾经下过一道诏书,明确规定宫中不得存放烈性酒。
他说:"酒虽能助兴,但易伤身误事。宫中只可备少量黄酒和果酒,以备祭祀和宴客之需,其余一律不准进入紫禁城。"
这道诏书执行得非常严格,连皇子皇孙都不例外。
乾隆的儿子们曾经私下抱怨过,说皇阿玛管得太严,连喝点酒的自由都没有。
但乾隆却说:"你们现在也许不理解,但等你们老了就会明白,朕这是为了你们好。酒这东西,沾上容易,戒掉难。与其将来后悔,不如现在就不开始。"
事实证明,乾隆的做法是对的。他的儿子嘉庆皇帝也活到了61岁,在那个时代算是高寿了。而且嘉庆继承了父亲的传统,对酒同样保持谨慎态度。
【七】节制背后的帝王智慧
康熙和乾隆能够在酒的诱惑面前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,绝不是偶然的。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深刻的帝王智慧和超凡的自制力。
首先,他们都深刻理解了责任的重量。康熙曾经说过:"帝王者,天下之主也。一举一动,皆关乎社稷安危。岂可因一时之快,而误终身之事?"
这句话道出了他戒酒的根本原因——责任感。
作为皇帝,他们的身体不仅仅属于自己,更属于天下苍生。如果因为贪杯而影响了理政能力,那就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。
乾隆也有类似的观点。他在《八征耄念之宝记》中写道:"朕之身体,乃天下之公器也。若因一己之私欲而损害之,则愧对列祖列宗,愧对天下万民。"
这种把个人健康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认识,正是两位皇帝能够长期坚持自律的思想基础。
其次,他们都有着敏锐的历史洞察力。康熙和乾隆都是饱读史书的君主,对于历代帝王因酒误国的教训了如指掌。
再次,他们都具备了超强的意志力。要知道,在那个时代,酒几乎是社交生活的必需品。
作为皇帝,各种宴会、庆典、祭祀活动频繁,每次都要面对酒的诱惑。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克制,这需要何等坚强的意志力。
最后,他们都找到了替代的精神寄托。康熙把书法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,乾隆则沉迷于诗词创作和骑射活动。
这些高雅的爱好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,更重要的是转移了对酒的依赖。
这种节制的智慧,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。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,各种诱惑比古代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学会说"不",学会节制,往往是成功和健康的关键。
康熙和乾隆用他们的长寿人生告诉我们:真正的强者,不是能够征服别人,而是能够征服自己;真正的智慧,不是什么都想要,而是知道什么不该要。
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,也许我们都应该学学这两位长寿皇帝,对某些东西保持一份清醒的距离。
毕竟,人生最大的敌人,往往就是自己的欲望。而能够战胜欲望的人,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,活出精彩而长寿的人生。
通盈策略-配资公司开户-股票带杠杆-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